没有区别,字面不同而已,花翎通常和顶戴联系在一起的,统称顶戴花翎,可顶戴花翎虽为一体,却是实打实的两个部分赏赐的拼音。顶戴,就是官员戴的帽顶。而花翎,却是皇帝特赐才能插在帽上的装饰品,和军功章黄马褂一样,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、昭品秩的标志,非一般官员所
没有区别,字面不同而已,花翎通常和顶戴联系在一起的,统称顶戴花翎,可顶戴花翎虽为一体,却是实打实的两个部分赏赐的拼音。
顶戴,就是官员戴的帽顶。而花翎,却是皇帝特赐才能插在帽上的装饰品,和军功章黄马褂一样,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、昭品秩的标志,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;其作用是昭明等级、赏赐军功的作用。
花翎分一眼,二眼,三眼.其中三眼最尊贵;所谓“眼”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,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。无眼的花翎,一般赐予六品以下、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. 五品以上的内大臣、和护军营的各统领、有资格戴一眼的。二眼花翎则需要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国公的亲贵、额附才有资格佩戴,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则有资格享受三眼花翎。在清初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,经过必要的骑、射两项考试,合格后才能戴用。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,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。
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,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、福康安、和琳、长龄、禧恩、李鸿章、七人,被赐的约二十余人,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。但到了道光年间,因国库空虚,广东的富商伍荣耀、潘仕成等人捐银数万,朝廷赏赐单眼花翎,一时间风光无二,朝野大臣们则目瞪口呆。
咸丰九年,随着太平天国起义爆发,满清统治越发动摇,花翎的价位也顺应时势的下跌,蓝翎四千两,花翎只要七千两。之后花翎的行情还在持续下跌,到了清朝末年,一支花翎连一百银元都抵不上,而朝廷上则出现了人手一支花翎的情况。不过当时清廷还是有最后的底线,对三眼花翎的管控还是十分严格,终清一朝,唯一以汉人身份获得三眼花翎的人只有李鸿章而已。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至 763349369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zijinluntan.com/i/4410.html